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口不斷增多以及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城鄉(xiāng)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和堆積量逐年增加。
佛山市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開始較早,2002年11月4日,佛山市環(huán)衛(wèi)處在玫瑰園等3個小區(qū)首次進行為期4個月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2007年6月3日,佛山市垃圾分類收集啟動儀式在禪城區(qū)東方廣場舉行,顯示了政府大力推動分類收集的決心。近年來,伴隨著全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佛山也出臺一系列政策加速推進垃圾分類政策的推廣實施。但總體來說,目前仍處于探索、實踐及不斷調整完善的過程中。
垃圾分類是群眾關切的民生問題,居民則是生活垃圾的產生者和垃圾分類的主要執(zhí)行者,居民是否有垃圾分類的自發(fā)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決定著分類方案的實施效果。2018年,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針對佛山五區(qū)居民的調查顯示:在對垃圾分類知識了解程度的選擇中,74%的人為一般了解,只有12%的人很了解;對于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過程中人們最注重的方面,居民對垃圾分類處理的政策、措施及實施情況的了解程度,45.4%選擇一般了解,達到非常了解程度的人數(shù)只占17.7%,還有36.9%的人不了解;在獲取、了解佛山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內容的途徑上,電視、廣播作為最普遍的了解途徑占比67.1%,而居民從其他途徑了解到這方面的信息的所占比例較少;同時,調查還顯示,42.5%的居民認為投放意識不夠是垃圾分類收集實施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因此,作為垃圾分類的行為主體,居民對垃圾分類政策及實施方案的認知和了解、實施的便利性及激勵機制等都會成為能否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影響因素?;诖?,筆者提出以下建議措施:
一是廣泛動員社會參與。采用多種方式、利用多種渠道推廣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的知識。例如,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報道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情況和典型經驗;組建垃圾分類志愿者服務隊和科普講師團,并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納入中小學課堂,提高社會各界和廣大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二是深化示范樣板小區(qū)。繼續(xù)深化示范小區(qū)的創(chuàng)建工作,完善定時定點收集試點,鼓勵示范小區(qū)不斷創(chuàng)新管理,探索提高垃圾分類質量的方式方法,使其成為社區(qū)學習交流和市民參觀的示范基地;總結試點經驗,逐步完善垃圾投放收運模式,結合實際適時擴大試點范圍。
三是推行信息化管理。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智慧環(huán)衛(wèi)系統(tǒng)平臺,實行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智能化管理;在此基礎上,開發(fā)“垃圾換積分”系統(tǒng),具備居民積分錄入、查詢、兌換和管理功能,居民按標準分類投放垃圾可累計獲得積分,積分通過二維碼管理并可兌換成物品或服務,不斷增強居民參與的興趣和意識。
四是建設垃圾分類實景體驗展館。在城區(qū)建設集展覽、科普、互動、體驗于一體的垃圾分類展覽館和體驗館。在展覽館以科技手段及多媒體方式展示垃圾分類的知識、政策、數(shù)據(jù)、成效等;互動體驗館則可通過VR實景體驗設備,吸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活動,身臨其境體驗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置的整個過程。
2019年6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huán)境,關系節(jié)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城市管理和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在廣大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佛山一定能打贏垃圾分類的攻堅戰(zhàn)、持久戰(zhàn),為提升城鄉(xiāng)人居環(huán)境質量、建設可持續(xù)生態(tài)文明家園作出更大貢獻。
原標題:提升居民垃圾分類主體意識 建設可持續(xù)生態(tài)文明家園
來源|佛山日報
文|宋憲強、陳忻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