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姐妹,我下班了,今天我想吃……”這個開場白來自抖音上一位擁有粉絲近500萬人的美食視頻達人,她的每個vlog都是下班后回家做晚飯的記錄。
生活的美好藏在一飯一羹中,屏幕背后,是人間煙火和家的味道。在外賣當?shù)赖漠斚律鐣?,年輕人一度被貼上“不會做飯”的標簽。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步入廚房,自己做的飯雖未必可口,卻可心。
有人說,當代年輕人社交最高禮遇是“來我家,給你做點吃的!”舌尖之外,美食被賦予更多的內(nèi)涵。
聚焦新三水人,記者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小而精致的“一人食”,還是拉上好友的“做飯局”,食物連接了許多人的當下與往昔、現(xiàn)實與夢想、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傳遞出快節(jié)奏生活中的小確幸。
吃出歸屬感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在三水,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生活里缺少廚房的煙火氣。對他們來說,好好奮斗和好好生活,有時候是一道選擇題。
“終于收工啦?!彼嗡噺霓k公位上站起來,伸伸懶腰并揉了揉烏青的眼眶。1月2日7時05分,她前往500米外的公交站臺,準備坐車回家,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春節(jié)前的日子忙忙碌碌,還沒吃晚飯的宋藝,肚子已經(jīng)“咕嚕咕?!濒[騰。樓下的快餐店已經(jīng)吃膩,她想吃點家里的味道,于是走向肉菜超市買菜,在夜色中慢慢踱著八字步回家做飯。
工作之后,宋藝的廚藝精進了不少。/受訪者供圖
由于工作離家在外,宋藝在三水的獨居生活持續(xù)了半年多。有點宅的性格使她沉迷于自己的小時光,她尤其喜歡研究跟三餐有關的一切細節(jié),連放筷子的箸托,她都會仔細鉆研它的各種材質(zhì)、形狀,甚至產(chǎn)地。
宋藝到家時,時間已經(jīng)接近20時。她迅速拿出剛買的魚、西蘭花和蔥姜蒜清洗烹飪,廚房很快奏出鍋碗瓢盆的交響樂。不過幾首歌的時間,一盤清蒸鱸魚、一碟白灼西蘭花就出鍋了。
“因為工作時間不允許,我不會每天都做飯,但有空煮一煮還是很開心,畢竟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彼嗡囌f,她最近還迷上了抖音上的美食vlog,每次看到土豆肥牛飯、火雞面披薩、酸辣檸檬雞爪等美食制作視頻,她會收藏起來,期待以后做飯時能用上。
宋藝原本在家十指不沾陽春水,在外工作讓她開始獨立做飯,廚藝也逐漸精進。今年元旦,她回到父母家中給家人做了一桌子家常菜,包括排骨板栗湯、白灼蝦、炒時蔬以及用烤箱做的烤生蠔等,讓家人又驚訝又感動。
“其實也是想通過做飯的方式告訴父母,我一個人在外面生活得很好,不要為我擔心?!彼嗡囌f,一人食,吃的是獨立而非孤獨,美食彌補了自己身處外地缺失的歸屬感。
吃出人情味
“廚房社交”中相互陪伴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熱鬧是吃飯的必要不充分條件。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曾說過:“最好吃的其實是人?!憋埡貌缓贸裕Q于跟誰一起吃。
“能約到家里吃飯的朋友,都是值得深交的?!笨ㄊ莻€喜歡記錄生活的90后女孩,翻開她的相冊,里面不少是和好朋友買菜、做飯的照片,當然也少不了合影。
說起來,卡卡和三水很有緣分。大學前兩年,她在廣東財經(jīng)大學三水校區(qū)度過;畢業(yè)后,她又通過公務員考試回到三水工作。自2018年在工作中結(jié)識了其他三位年齡相仿的同居姐妹后,她便經(jīng)常一起在家中做飯。她們在吃飯時間聊工作、聊生活,分享感情里的細枝末節(jié),宛若《歡樂頌》里的四朵金花?!八^‘廚房社交’,除了吃飯,還得有社交嘛?!?/p>
卡卡和三位相識于三水的朋友合影。/受訪者供圖
為了方便,大家做飯多以火鍋、大雜燴為主。朝夕相處中,四個人的口味漸漸趨向統(tǒng)一,原本愛吃辣的湖南人,口味變得清淡;原本不吃辣的廣東人,漸漸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辣。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餐桌的團聚中,四個人真正走進彼此的生活,建立起真實的情感牽掛。
去年國慶假期,朋友小李的媽媽來三水看望她,但由于小李加班無法陪伴,卡卡便主動在家中陪同,這讓小李媽媽十分感動;去年冬至是朋友小劉的生日,卡卡和另外兩個朋友早早謀劃,購買氣球、燈飾、蛋糕等物品裝扮家里,給了小劉一個十足的驚喜……回憶起生活里的點滴,卡卡覺得十分幸運。
“我們是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如果沒有當初的遇見,可能在他鄉(xiāng)工作不會那么有動力前行?!笨ㄕf,四個人想要趕回家一起吃飯,就必須把手上的活兒盡快解決,以便準時下班,這也讓她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率。
吃出筆墨香
鉛字為媒傳遞美食魅力
“白坭鎮(zhèn)明都漁村,我比較喜歡這家店出品的茶樹菇炒牛柳。牛肉選用白坭市場上的黃牛肉,偶爾要是遇到湖南新寧來的黃牛肉,則是黃牛肉中的上品……”近日,譚旭日寫的一篇文章《茶樹菇炒牛柳》中,筆下是白坭,卻情牽湖南。
譚旭日是湖南安仁人,也是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2010年,他來到三水工作,并在白坭安家,成為新三水人。作為一名寫作和美食的愛好者,譚旭日從吃著手融入三水,一邊尋味,一邊書寫,他對當?shù)孛朗愁H有心得,創(chuàng)作了白坭美食系列隨筆。
隨著文章越寫越多,譚旭日的美食隨筆漸漸成為老饕們覓食的指南。他記得,有次寫了白坭富興隆食坊的臘鴨扎等菜品,家住三水大塘的外地朋友次日便前去嘗鮮。
他的味覺定位系統(tǒng),一頭鎖定在生活了10年的三水,另一頭則牽掛著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
譚旭日筆下的臘鴨扎。(資料圖片)/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我出生在湖南農(nóng)村,農(nóng)村人樸素、實在,經(jīng)常邀請朋友到家里吃飯,主要還是看重友情。不是酒肉朋友,更不是漁利往來,而是深層次的純潔友情?!弊T旭日回憶,一日,在順德工作的四川籍好友茍文彬到家中吃飯,他下廚做了個斗辣椒,從家鄉(xiāng)帶來陶制的擂缽,把辣椒掏爛,美味之極,茍文彬一下吃了兩碗飯。湘川兩省習俗相近,他們便借著美食,分享彼此的家庭故事和快樂。
食物的味道永遠和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人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個是情懷。
譚旭日說,自己在白坭生活10年了,對這個地方日久生情,也希望更多外地朋友能夠感知到白坭所特有的美妙和溫度。2015年,譚旭日加入新白坭人聯(lián)絡組,為來自全國五湖四海的新白坭人更好地融入當?shù)爻鲋\劃策?!跋Mㄟ^文章的傳播,讓新白坭人更快了解白坭的飲食文化,更快融入白坭的生活?!?/p>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陳玲玲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