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25廣東佛山元宵行通濟,再次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矚目的焦點。
行通濟,是嶺南佛山傳承400多年的傳統(tǒng)習俗。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自發(fā)扶老攜幼,舉著風車、提著生菜,浩浩蕩蕩走過佛山通濟橋,心中默念“行通濟,冇閉翳”,祈愿新一年平安順利。
發(fā)展至今,行通濟已成為國內元宵節(jié)最盛大的民俗活動,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本地市民以及來自全國、全球各地的游客抵達這里,參與其中,既為自己、家人、親朋寄予美好祝福,也沉浸感受傳統(tǒng)民俗的魅力。
在全國各地競相做旺文旅產業(yè)促進消費增長的形勢下,在行通濟可見可感的熱鬧繁榮背后,如何更好發(fā)揮這一城市超級IP的效應,更有力有效拉動佛山文旅消費增長、文旅產業(yè)發(fā)展?這無疑是一個值得各界思考的課題。
為此,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特別策劃推出“行通濟經濟觀察”系列報道,以期為行通濟傳統(tǒng)民俗IP在佛山文商旅發(fā)展中發(fā)揮更大作用提供一定啟示。
在國潮崛起與文化自信共振的當下,年輕一代正以“文化體驗者”與“消費引領者”的雙重身份重塑文旅市場格局。
從故宮文創(chuàng)的爆款邏輯,到確山打鐵花、福建游神、潮汕英歌舞等民俗活動頻頻“破圈”,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潮流的融合已成為吸引年輕群體的核心策略。
作為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元宵民俗活動,佛山行通濟如何在堅守文化根脈的同時,以創(chuàng)新姿態(tài)擁抱年輕人。這不僅關乎民俗的傳承,更是一場關于城市文旅經濟未來的探索、實踐。
文化IP年輕化,從“生菜風車”到“國潮符號”
最近幾年,全國各地非遺民俗活動可謂遍地開花。福建游神火爆全網,春節(jié)假期上千萬游客涌入福建,只為一睹“神采”;潮汕英歌舞“出圈”又“出海”,在海外頻頻亮相;確山打鐵花讓全國感受到“民間焰火之最”……
這些原本鮮少為外地人知曉的非遺民俗“出圈又出彩”的背后,都有一股年輕勢力。
福建游神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其將“趙世子”“塔骨”等傳統(tǒng)神明形象轉化為可傳播的文化IP,并通過動漫、短視頻等媒介賦予其現代生命力。潮汕英歌舞則以粗獷的儺舞動作結合潮流音樂,打造出“文化+視覺”的雙重沖擊力。
回看佛山行通濟,其核心符號“生菜”“風車”等已具備天然的文化辨識度。今年,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與石灣美陶聯合推出“通濟生財”陶瓷生菜擺件,寓意生財興旺,把財氣和福氣通通收入家中,自年初八上線推廣以來,現貨已全部售罄;佛山市祖廟博物館推出“行運風車”冰箱貼,春節(jié)假期成為“頂流”文創(chuàng);金馬文投將毛絨公仔生菜、蔥、姜、蒜,命名為“生大財”“小蔥明”“夠姜”“蒜你走運”的行運四寶文創(chuàng)產品,讓傳統(tǒng)祈福符號轉化為年輕人喜愛的“社交貨幣”,也都受到了年輕一代的喜愛。
未來,若能進一步強化“行通濟”IP的敘事性——如以“通濟橋”為原型設計虛擬形象、開發(fā)國風手游或沉浸式劇本殺,將傳統(tǒng)民俗轉化為更多年輕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旅產品,必定能更緊密地契合年輕群體的情感需求,讓行通濟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打造體驗式消費,讓民俗“可玩、可曬、可傳播”
潮汕英歌舞通過邀請觀眾參與互動表演、設置打卡點,將民俗轉化為“體驗經濟”;福建游神則借助直播和短視頻,讓線上觀眾“云參與”儀式。
這些做法均指向一個核心:年輕人不僅追求“觀看”,更渴望“參與”和“分享”。
今年的佛山“行通濟”也有不少積極探索。在科技賦能體驗方面,佛山行通濟活動增設VR“穿越”古代佛山的沉浸式場景,并推出線上虛擬行通濟平臺,結合任務打卡兌換禮品,吸引無法到場的年輕用戶。
在傳播方式上,佛山行通濟也顯得更加年輕化。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推出系列新聞產品,用年輕態(tài)、網絡化表達方式表現、表達行通濟的熱鬧場景、樸素愿望、佛山精神,引起年輕人群體的強烈共鳴。禪城融媒推出全民打榜“花漾行通濟”短視頻全民創(chuàng)作大賽,鼓勵參與者分享創(chuàng)新、潮流的行通濟故事,讓傳統(tǒng)民俗活動變得更加有趣、好玩。
年輕人對文旅產品的忠誠度建立在持續(xù)創(chuàng)新與情感連接之上。通過“內容共創(chuàng)”與“長效激勵”,也將進一步推動“行通濟”從年度盛事轉化為城市文化品牌。
跨界融合,讓民俗與消費場景“雙向奔赴”
福建游神與國潮品牌的聯名、潮汕英歌舞與音樂節(jié)的結合,均體現了民俗文化與現代消費場景的融合潛力。
佛山也在積極探索。在文旅消費聯動方面,2025年,佛山推出“通濟有你”40條主題旅游線路,串聯祖廟夜游、功夫夜市等場景,并通過發(fā)放超2000萬元消費券刺激消費。
在商業(yè)場景創(chuàng)新方面,佛山樂園將舉辦“盛世萬?!蔽钑硌?,讓市民在行通濟、參與佛山樂園嶺南文化區(qū)市集的同時感受佛山演藝魅力;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則舉辦“夜游功夫夜市共賞元宵花燈”活動,安排有非遺醒獅、國風市集等,展現“民俗+產業(yè)”的跨界潛力。
傳統(tǒng)文化與年輕群體的連接,本質是一場“雙向改造”:既要尊重民俗的精神內核,又需以創(chuàng)新表達重構其傳播形態(tài)。當祈福儀式變?yōu)槌两襟w驗,當老字號與新消費場景共生,當流量轉化為可持續(xù)的產業(yè)動能,傳統(tǒng)民俗便不再是歷史的“活化石”,而是城市文旅經濟的“新引擎”。
未來,如何進一步挖掘文化符號的當代價值,如何以更開放的姿態(tài)擁抱文旅產品技術、形態(tài)變革,擁抱年輕人消費心態(tài)、消費趨勢,將是佛山行通濟乃至所有傳統(tǒng)文化IP實現長紅、贏得Z世代市場的關鍵。
知政主筆|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阮鳳娟
圖片丨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黎錦健、阮鳳娟
編輯 | 朱韻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