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产品视频_国产精品作爱视频_伊人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_狠狠躁夜夜躁人人躁婷婷视频

佛山在線

看秋色中那極致的以假亂真

1982年,佛山舉辦了一場繼20世紀40年代以來首場大型秋色巡游,11月27日至30日一連四晚舉行,賽會保持了歷史上出秋色的傳統(tǒng)習俗,上千件工藝品驚艷了所有觀眾的目光。

近日,記者采訪了多名歷史見證者?!斗鹕角锷纷髡?、佛山工藝美術學會首屆會長林明體認為,佛山手工業(yè)興盛,為秋色工藝品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材料,佛山人以豐富的情感將各式材料創(chuàng)作成藝術品,通過賽會形式讓大眾欣賞,佳作同臺競技推動了行業(yè)間發(fā)展,這就是佛山傳統(tǒng)手工業(yè)經久不衰的奧秘。

以假亂真的手藝盡顯匠人匠心

佛山秋色有近六百年歷史,記入史書的秋色藝人并不多。據(jù)《佛山秋色》記載,佛山各鋪包括富民鋪、柵下鋪、祖廟鋪、豐寧鋪、黃傘鋪、大基鋪,均有不少能工巧匠,他們利用業(yè)余時間,以本鋪行業(yè)為特色,自發(fā)創(chuàng)作特色秋色產品。

民國時期,富民鋪的湯洪被業(yè)內譽為“全能人才”,他用傳統(tǒng)紙樸仿制了石灣陶藝家黃炳的《瓦胎鴨》,并在南海上邊村的秋色賽會參展。當時,一名當鋪掌柜一眼認定它是黃炳的作品,后用手一摸,方知是假的。

1929年,藝人余華做的《天津鴨梨》在觀音堂鋪秋色賽會展出,有人將真梨一并放入,若不是手觸,評委都無法辨認真?zhèn)巍?/p>

用香粉膠替代陶土做人物塑像則是石灣陶塑名家潘玉書的首創(chuàng)。據(jù)記載,1929年觀音堂鋪出秋色,潘玉書棄用陶瓷改用香粉塑造作品《李鐵拐與呂洞賓》,其精細的工藝與陶塑不相上下,博得民眾的高評。之后,秋色藝人陳喬用同樣的方法仿制海鮮攤檔,各類“魚鮮”惟妙惟肖, 連鱗、眼、須、翅都很精細,加上表演者在巡游隊伍中邊走邊叫賣,讓民眾誤以為真來了一個“賣魚佬”。

歷史上,每次出秋色必定進行藝術品的觀摩評比。佛山民俗專家余婉韶說,佛山人對秋色有兩個約定成俗的規(guī)定:一是凡街市上可以現(xiàn)成買得到的象生物品都不能算作秋色,不得參加秋色賽會;二是參賽的秋色工藝品是新作,有些作品雖然同類或形狀相似,但選用的材料或制作的工藝都不能相同。

“可以說,秋色賽會就是佛山民間一場高規(guī)格技藝競賽,無論是手藝高超的工匠、平庸無奇的市民、還是商鋪老板,都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都有機會獲得獎賞,所有民眾都可以參評,投出代表自己意愿和鑒賞力的一‘標’?!庇嗤裆卣J為,正是這種公平的參與和強烈的競爭性,不僅使佛山秋色習俗世代相傳,長久不衰,更讓秋色藝術不斷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

奇思妙想出賽會萬人空巷

改革開放初期,林明體參與到1982年秋色賽會秋色產品制作小組,并擔任組長。據(jù)他回憶,當年參賽的秋色工藝制品共有1700多件,出游人數(shù)1200多人。除在新廣場集中表演外,還巡游到市區(qū)、石灣鎮(zhèn),還在郊區(qū)作了兩場表演。一連四天,秋色賽會成為人們交流的主要話題。秋色賽會的海內外觀眾達到50萬人之多。汾江河畔、祖廟門前、街頭路尾、人海如潮、全城沸騰、熱鬧非凡。

由佛山市民間工藝研究社制作出來的“鮮魚攤檔”“筵席酒菜”和“粵式點心”,件件以假亂真;豬肉攤檔用蠟塑法塑出一塊塊的豬肉,還掛著不同尺寸的瘦肉、豬肝、豬脾;魚攤上展示著“魚頭”“魚肉”“魚脊骨”等……巡游時,表演者或用竹箕、籃子或木盤盛載,肩挑步行,任由觀眾近觀品評亦難辨真假,仿生之妙令人難以置信。

2013年秋色巡游活動上,市民一邊欣賞,一邊拍照記錄秋色臺面上各式逼真的“食品”。/資料圖片

“其實,很少觀眾能看得出巡游中的工藝品‘明蝦’是蠟塑的,‘蝦卵’是紅色磚末做的,‘田雞’是紙塑的、‘蘭花’是葵葉剪裁而成,‘水仙花’居然是以洋蔥頭作頭、夾作葉、蘿卜雕成花,‘荔枝’和‘菠蘿’皆用紙塑?!绷置黧w還說到,藝人們做的“牡丹花”是用刨柴花片妙手粘剪而成,艷麗的“羅傘”,居然是用蠟丸殼、雞蛋殼、炮竹、廢紙做的,觀眾知道真相后,大嘆佛山秋色真的做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

余婉韶參與過多場秋色賽會,最令她記憶尤深的當屬2009年的秋色盛會。當時,一支數(shù)十人的管弦樂隊所使用的數(shù)十件管弦樂器,幾乎都是塑料廠的廢料和次品,經過人們的巧造、演員認真的表演、加上美妙的配樂,一支演奏技巧高超的“管弦樂隊”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彼時彼刻,又有誰會想到樂器的材質是大大小小的廢塑料管和次品塑料盤呢?

“制作秋色的原料大多都是普通材料,一經勞動者智慧‘點化’,就會化腐朽變神奇,成為藝術精品,這便是佛山秋色的最大特色。”余婉韶說。

2023年廣東非遺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動展示的大碗高明瀨粉。/資料圖片

從全民盛會到國家級非遺項目

據(jù)史料記載,從清代到民國時期,秋色賽會除在佛山祖廟舉行外,石灣、瀾石、深村、張槎、平洲、疊滘、官窯、松崗等地都曾舉行過。石灣就有舉辦秋色的傳統(tǒng),8月農閑,各陶瓷行會和民間團體都會自發(fā)舉辦,新中國成立后,石灣還曾于1950年、1959年、1977年、1987年舉辦過四場較大規(guī)模的秋色盛會。

“每場秋色盛會都是一次工藝交流大會,石灣藝人也把這種行業(yè)技藝競爭精神帶到石灣。”1977年石灣秋色巡游參與者蒙文德回憶道,1977年,石灣鎮(zhèn)各大陶瓷工廠自發(fā)組織的一場秋色巡游,3000多名職工參加,共展演節(jié)目50多個,大部分的巡游產品是陶瓷工人親手制作,他們將瓷片和瓷湯勺做成的“大孔雀”、無數(shù)茶壺串成“羅傘”、陶瓷做成“大花籃”……當時的民眾可以手摸這些陶瓷秋色產品,還可以和巡游隊伍的人交流。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秋色賽會的形式和內容不斷發(fā)生變化,讓更多海內外人士欣賞到這場文化盛事。2000年佛山秋色歡樂節(jié)在內容和形式上突破了傳統(tǒng)秋色的七色,11輛大彩車都有特定的主題并融入適當現(xiàn)代元素,表演形式上在保留傳統(tǒng)巡游的基礎上,增加了富有時代氣息的廣場表演,使得秋色巡游成為代表佛山文化的一張名片。

2006年,佛山秋色被列入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余婉韶認為,正是歷代佛山人不遺余力地參與,佛山秋色才能得以延續(xù)傳承至今。

策劃/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陳穎欣

撰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束維

編輯/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