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區(qū)城郊有一片臨水的古老村舍。從高空俯瞰,這里屋舍儼然,土地平曠,四周環(huán)繞著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讓人不禁想起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描繪的理想鄉(xiāng)村田園。
這個村落名“敦衷”,寄托了該村先人對后人品性敦厚、衷心和善的期許。流水潺潺,光陰流逝,建村800多年,敦衷村民一直不負先祖期望,敦厚待人、以善為樂,這一幕幕故事都記錄在村中的黃氏大宗祠內(nèi)。
黃氏大宗祠門前的石雕。
多次搬遷終落戶,開枝散葉人敦厚
從荷城中心城區(qū)出發(fā),過河江片區(qū),匯源豪庭小區(qū)的背面就是敦衷村。該村東有秀麗河流淌,東南與古孟村相連,南鄰河江村,西鄰石演村,西北鄰良江村,北與古楊村相接,地勢平坦,聚落呈長方塊狀分布,有敦衷崗、大印頂崗兩處高點,地形最高處約40米,自古便是膏腴之地,魚米之鄉(xiāng)。
敦衷建村頗早。根據(jù)清末村人編撰的《黃氏家譜》,唐末,敦衷村黃氏先祖黃惟堅因避亂南遷嶺南,卜居于高要縣金灣里(后改名金利村,再后又改三甲村)。南宋末年,時局動蕩,黃惟堅十五世孫黃應舉再次舉家搬遷,定居敦衷唐前坊,于是,黃氏開始在敦衷開枝散葉。
不過,敦衷村在正式記錄中大多以“丹沖”的名字出現(xiàn)。村中故老相傳,敦衷村建村之初,原名“單涌”,因村前有一小涌而得名。后有賢達認為“單涌”太俗,于是取“單”的近音字和“涌”的同音字,將村子改名為“敦衷”,寄寓村人品性敦厚、衷心和善之意。而原本的“單涌”村名也未被放棄,一直沿用至今,并在后來逐漸演變成同音不同字的“丹沖”。因此,地圖上至今仍只有“丹沖”而沒有“敦衷”。
“敦衷”二字,更符合大多數(shù)村民對村名的期許。64歲的敦衷村前村民小組組長黃景倫指著村口牌坊說,牌坊上書的“敦衷大道”四個大字足以說明一切。
栩栩如生的木雕。
深藏明代石雕,氣質(zhì)隱逸藏拙
穿過村口牌坊,很快便能看到連片古民居。這些明清式樣的廣府民居共32座,有鑊耳屋、青磚屋、廊吞閨屋等經(jīng)典造型,結(jié)構(gòu)統(tǒng)一,坐北向南,每座占地面積約90平方米,均建于清代,多數(shù)保存完好,至今仍有使用痕跡。
位于民居群東南方的,就是黃氏大宗祠。這是一座坐西向東,三間兩進格局的典型清代嶺南宗祠。它占地約280平方米,有鑊耳封火山墻,花崗巖石腳,瓦面兩面坡碌瓦筒,灰塑龍船博古脊和大門石臺階。
祠內(nèi)的花崗巖鼓臺與方身檐柱均是穿斗抬梁式梁架混合結(jié)構(gòu),其中前廊為花崗巖石雕抬梁,圖案精致、生動。宗祠左右設青云巷,巷門額上書寫“珠聯(lián)”“璧合”。2012年,該祠被列入高明區(qū)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宗祠正門墻上,畫著兩位黃姓隱士的軼事:左邊一幅,是赤松子黃初平施展法術,叱石成羊; 右邊一幅,是諸葛亮岳父黃承彥騎驢吟詩,為三顧茅廬的劉備指路。這兩幅壁畫雖年代久遠,但今日觀之,仍色彩明艷,線條清晰,畫中隱士衣袂翩翩,十分精美。
敦衷黃氏族人行事頗有隱逸藏拙的氣質(zhì)。如果不是入村打聽,大概沒多少人知道,這里除了古民居群,居然還藏著區(qū)內(nèi)罕見的明代石雕和清代古埠頭。
敦衷村的明代石雕,有貔貅和石獅子,都是紅砂巖石質(zhì),呈蹲坐式,工藝精細,栩栩如生。兩石雕神像立在村口,驅(qū)邪護村,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喜慶日子,村民都會來此拜祭,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而敦衷村的古埠頭保存完好,埠頭分前后兩處,用黃色麻石砌成,共24級,每級約12塊長形石頭,相傳是乾隆年間,敦衷先民雇人專門從西樵官山運石過來修建。
以前,當秀麗河水漲時,村民從古埠頭出發(fā),順流而下可以從秀麗河出滄江、到三洲,再由三洲碼頭乘船到廣州、江門、廣西等地;逆流而上,則可以到達明城、更合。村里老人回憶,以前,古埠頭經(jīng)常停滿“疍家艇”,人、貨都在宗祠前匯集,還有唱戲班唱大戲,最是熱鬧不過。
黃氏大宗祠。
贍養(yǎng)孤寡老人,弘揚傳統(tǒng)美德
推開大門,走進黃氏大宗祠,可以看到該宗祠分為前座和后座兩進,中間有天井隔開。前座高大雄偉,雕梁畫棟。門口石柱下有精美獸刻,栩栩如生,頗有神韻。一扇紅木屏風裝飾將前座與天井隔開,站在前座往里看,整個宗祠顯得既肅穆,又深厚。
前座的墻上掛滿了泛黃老照片。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已模糊不清,僅剩幾張能看清相中人面容。照片下方的注釋顯示,這是黃氏族人每年給村里老人集中祝壽后的合影。
黃景倫介紹,敦衷村自古就有尊老敬老傳統(tǒng)。每年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用米粉拌和芋粒,炊熟后撒上芝麻、蔥白、香油,合家老少圍著吃,取團圓之意,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重陽佳節(jié),散居各地的黃氏宗親也會籌錢合力,在宗祠內(nèi)給老人辦圍餐,祝老人們健康長壽,永葆幸福。
“這頓圍餐,以前規(guī)定必須要由村人親手烹煮,才能顯出孝心。后來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村民難以兼顧,最近一兩年才開始允許聘請外面的師傅制作,但錢和材料還得村民自己準備?!秉S景倫介紹。
除此之外,記者獲悉,在黃氏大宗祠后面,原來還立著一棟“老人屋”,是為村中鰥寡孤獨老人專門準備的房子。村里無兒無女的老人搬進去后,敦衷村民將集合全村之力贍養(yǎng)他們,為他們養(yǎng)老送終,以此確保村里每位老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黃景倫說,在他年輕時,老人屋里還住著幾位堂叔伯嬸,年輕力壯的村民會輪流到老人屋服侍,將他們當作自己父母一般照顧,直到后來政府普及了農(nóng)村低保和五保,村民們實現(xiàn)了老有所依后,老人屋才逐漸荒廢并被拆除。
積極捐資助學,建設美好家鄉(xiāng)
走出前座,穿過干凈的天井,便到了宗祠的后座。后座堂中有匾,題曰:孝思堂。兩旁有木刻楹聯(lián)題:敦睦鄉(xiāng)間同建祖祠美奐美輪萬年不朽應念僑賢功偉頌,衷誠村梓創(chuàng)興學校作育英才百載樹人榮顯群秀振家聲。
這是一副贊頌黃氏外出族人不忘桑梓、熱心家鄉(xiāng)建設事跡的楹聯(lián)。原來,自清末以來,一些敦衷村民背井離鄉(xiāng),外出討生。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5年,祖籍在該村的香港同胞110人、澳門同胞46人,還有很多分布在廣州、中山、江門等地,總?cè)藬?shù)過千。而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大多分布在美國、印度尼西亞、所羅門群島等地。
這些外出謀生的黃氏宗親,發(fā)家后不忘桑梓,積極捐資助學,熱心家鄉(xiāng)建設,其中尤以旅港鄉(xiāng)賢、有“拉鏈大王”美譽的黃忠和最為知名。
黃景倫回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忠和多次回鄉(xiāng)幫助家鄉(xiāng)發(fā)展?!爸液筒咐塾嫗榧亦l(xiāng)捐資200多萬元,聯(lián)合旅港鄉(xiāng)親黃佩芳、黃日崇等,建起應舉小學、文化室、群眾大會堂、體育場、貫村水泥大道、飲用水埗頭、進村牌坊、糧食加工廠八項工程。”黃景倫說。
黃忠和熱心敦衷村發(fā)展以及高明發(fā)展。他捐助過的高明項目包括泰和中學校舍、高明大橋等。他歷任高明市第六屆政協(xié)委員、常委,高明市海外聯(lián)誼會理事會會長、僑聯(lián)會顧問等職。1993年,他獲高明頒發(fā)“荷花獎”二等獎;1994年,獲佛山市“兩個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嘉獎。
近年來,隨著城市發(fā)展,世代務農(nóng)的村民紛紛洗腳上田,成為新的“城里人”。然而,走出農(nóng)村,敦衷人仍舊保持著品性敦厚、衷心和善的特質(zhì),為高明發(fā)展默默貢獻力量。
在近年實施的“三清三拆三整治”中,敦衷人共清理拆除村中危舊泥磚房、殘垣斷壁、亂搭亂建、水溝渠塘等20多處,清理村道巷道近2公里,平整場地1300余平方米,清理積存垃圾60多噸,有效解決了鄉(xiāng)村垃圾亂倒、污水亂排、柴草亂堆、農(nóng)具亂擺、畜禽亂跑、危舊房亂象、建筑亂建等突出問題。在大宗祠的沉默見證下,這座高明古村正煥發(fā)新的活力與生機。
文 | 佛山日報記者李祥銳
圖 | 佛山日報記者洪海
編輯 | 李鑫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