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产品视频_国产精品作爱视频_伊人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_狠狠躁夜夜躁人人躁婷婷视频

佛山在線

高明朗錦村祠堂:一幅源遠流長的宗族生活畫卷

明代嘉靖年間,舊的禮制被打破,民間建祠之風興盛起來。祠堂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宗族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祠堂建筑是各村宗族文化的物質(zhì)承載者和形象揭示者。從現(xiàn)存的祠堂往回追溯,看到的是某一宗族源遠流長的生活畫卷。

高明區(qū)更合鎮(zhèn)朗錦村的明清祠堂群,是本地同時代祠堂建筑的佼佼者。一個村內(nèi)同一宗族目前仍保留5座祠堂(原有7座),共占地超2000平方米,規(guī)模罕見。同時,祠堂內(nèi)的各式雕塑展示了不凡的藝術(shù)水準。

2006年,朗錦村祠堂群被納入佛山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更為人稱道的是,朗錦村后人至今仍積極完善、制定與祠堂一脈相承的族譜。通過族譜,族人能夠清晰追溯每位先人的過去,記載家族興旺,激勵后代奮進。

靠山臨水 耕地連片

根據(jù)朗錦村村民講述,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中原大地紛爭初平,朱氏王朝步入正軌。同一年,遠離王朝中心地帶的廣東滄江河畔,遭遇了一次山洪暴發(fā)。滄江河水泛濫,周圍平地變成澤國,正在遷徙途中的一何姓旅人進退兩難。

“水越發(fā)越大,該如何是好?”這天,只見泛濫的河水不見后退,反倒愈加迅猛地向更高地勢涌來。這位何姓旅人苦苦尋覓安身之地而不得,突然,他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一個地勢較高的土丘,尚未受到洪水的威脅,于是前往落腳。

 朗錦村何氏宗祠屋檐上的雕刻圖畫。

這個發(fā)生在遙遠明代初年的故事,就是現(xiàn)在朗錦村人朗朗上口的何氏始祖建村的經(jīng)歷。此位何氏始祖名志大,據(jù)聞村中有石碑記載何志大落腳建村以后,娶當?shù)貜埿张訛槠揲_枝散葉。隨后何氏后人不斷繁衍生息,發(fā)展至今,朗錦村本村只有何姓。因村莊建在土丘上,遠望如塱上之錦緞,故將此地命名為塱錦村,后改稱朗錦村。朗錦一詞,又引申出“朗朗乾坤,錦繡河山”的含義。

盡管建村故事前后細節(jié)已不可考證,但何氏確實在朗錦村生活至今,未再遷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從筆直的肇江公路轉(zhuǎn)入,通過一座橋梁即可到達朗錦村,近處擁有連片可供耕作的良田,遠處連綿的高山宛若將村莊擁抱懷中??可脚R水,耕地連片,何氏后人借著天然的優(yōu)勢在此繁衍生息。

嶄露頭角 修建宗祠

不過,朗錦村明清祠堂群的登場,是在何志大建村兩百多年后。彼時,明代皇帝的寶座已經(jīng)傳到了萬歷皇帝手中,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迅速發(fā)展,同時帶動地方文化蓬勃發(fā)展。當時朝廷有意利用宗族力量將政權(quán)延伸至農(nóng)村基層,于是大力提倡修族譜、建宗祠。朗錦村現(xiàn)存年代最久遠的西源何公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修建的。

朗錦村祠堂群采取的是與順德逢簡村祠堂群類似的村落中部建設(shè)位置。沿如今的朗錦村巷道往村里走,很容易找到西源何公祠。大部分祠堂在建成后都經(jīng)過多次修葺,但從西源何公祠斑駁的外墻上還是可以直觀感受到歲月的厚重感。

 村民何明佳展示手寫的朗錦村族譜。

西源何公祠建于1599年,祠堂坐東北向西南,三間兩進。總面寬10.66米,總進深19.15米,采用珠三角祠堂常見的硬山頂設(shè)計,頭門灰塑博古脊,花崗巖石墻腳,后堂龍船脊,青磚墻。修建祠堂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一定的政治社會地位。因此西源何公祠的修建,標志著朗錦村何氏先人經(jīng)過200多年的奮斗,開始嶄露頭角。

“從西源何公祠開始,現(xiàn)存祠堂的建祠先祖都可以一個個找到清晰的宗親關(guān)系?!笔煜だ叔\村祠堂族譜歷史的村民何明佳介紹,這位號“西源”的何氏先祖是始祖何志大的第三子,西源有4個兒子,長子號“表山”,村中保存至今的表山何公祠正是與他相關(guān)。表山有兩子分別號“媲魯”“仁軒”,村中現(xiàn)存的媲魯何公祠、仁軒何公祠即是為他們而建。

此外,朗錦村祠堂群深嵌民居之中,原有的7座祠堂大概呈“士”字形分布,“士”字筆畫的端點和筆畫交叉點都有祠堂。村中現(xiàn)存西源何公祠、表山何公祠、媲魯何公祠、仁軒何公祠、何氏宗祠共5座祠堂,妙山何公祠和天香何公祠已被拆除。

雕塑眾多 神韻猶存

在朗錦村明清祠堂群中,何氏宗祠的地位無疑最為重要。該村黨支部書記何建光表示,關(guān)乎全村的大型喜事聚會都會在何氏宗祠舉行。這足見何氏宗祠在朗錦村村民心中的地位。

何氏宗祠在1706年修建,坐東北向西南,正祠三間三進,左側(cè)有青云巷“思敬”,總面寬13.8米,總進深達32.3米,采用硬山頂設(shè)計,灰塑博古脊,青磚墻,花崗巖石墻腳。按照當時的禮法,何氏族人能夠修建三進宗祠,說明當時朗錦村何氏先人已有出色功名。

 朗錦村現(xiàn)存祠堂上的精美木雕。

何氏宗祠在建筑風格上和高明其他村落宗祠相仿,但更為人稱道的是,其保留的雕塑圖像數(shù)量很多,為高明鄉(xiāng)村祠堂之罕見。在何氏宗祠大門上方的脊木上就刻有數(shù)十個人物圖像。這些人或坐或站,形態(tài)各異,盡管有的人物已模糊不清,有的頭部缺失,但藝術(shù)水平已可見一斑。

進入何氏宗祠內(nèi),雕塑圖像到處可見。在祠堂最深處,記者仍能看到屋檐下方和墻壁頂端的圖畫,可惜圖畫已模糊不清,難以分辨內(nèi)容。

現(xiàn)存祠堂中“年齡”最小的當屬媲魯何公祠、仁軒何公祠,其雕刻與畫像保留較好。媲魯何公祠建于1721年,祠堂左青云巷上書“履忠”,右青云巷上書“行恕”,正祠三間兩進,總面寬19.6米,總進深21.8米。與村中其他祠堂一樣,媲魯何公祠也是采用硬山頂設(shè)計,灰塑博古脊,青磚墻,花崗巖石墻腳。不一樣的是,媲魯何公祠內(nèi)的木雕、灰塑、石雕都相當精美,墻楣有人物山水詩詞壁畫。頭門屋脊上更有一組人物陶瓷瓦脊,歷經(jīng)歲月風霜仍可窺見當年神韻。

仁軒何公祠在數(shù)年前根據(jù)古村活化要求進行部分修葺,大門上方左右兩側(cè)的彩色立體雕刻重煥生機,栩栩如生。

十米族譜 可溯百年

祠堂建設(shè)的最初意義是供奉先祖,追溯過往。與祠堂相輔相成的族譜在一定程度上承擔和延展了這一宗族文化功能。

在何氏宗祠里,負責村中族譜記載撰寫的何明佳展示了一卷長達十余米的手寫族譜。從始祖何志大直到如今朗錦村生活的村民,何明佳將六百多年來無數(shù)個何氏族人的名字、生卒年和重要紀事一筆一畫悉數(shù)抄下。不僅如此,何明佳本人還對朗錦村乃至高明何氏族人發(fā)展的歷史如數(shù)家珍。

 朗錦村西源何公祠。

“根據(jù)考究,朗錦村何氏的先祖,育有五子,長子在惠州,次子在番禺,三子在肇慶,四子居新會,五子到南雄?!?/span>何明佳不用翻看記載,就能娓娓道來。當時到了肇慶居住繁衍的第三子,后來育有三個兒子,其中第三子遷徙至如今高明明城塘際村。再后來,其后代有的遷徙至廣西,有的遷徙到如今更合鎮(zhèn)更樓片區(qū),成為當?shù)睾问系陌l(fā)源。

根據(jù)考究,肇慶高要一帶的何氏與高明何氏族人同宗同源。因此,兩地何氏族人歷史上曾一起撰寫族譜,記載宗族事跡。采訪期間,何明佳拿出五本封面已相當殘舊的書,封面赫然寫著“要明何氏族譜”幾個大字。所謂“要明”,即是肇慶高要和佛山高明,該書第十五卷至第十九卷,記錄的就是朗錦村何氏一族。更為重要的是,該書封面寫著修訂年限為“民國十九年”,也就是1930年。迄今已經(jīng)90年。

幾百年族譜的清晰記載,記錄的是朗錦村興旺發(fā)達的過去,也啟迪著新時代的每一個朗錦村人。何明佳表示,下一步將尋求幫助和支持,盡快將手寫的族譜排印成書,更好地保存族譜,同時讓更多朗錦村后人熟知祠堂、族譜以及朗錦村的悠長歲月。

原標題:一幅源遠流長的宗族生活畫卷

高明朗錦村明清祠堂群記載家族興旺激勵后代奮進

來源|佛山日報

文圖|記者何志勇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