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水中學物理老師沈艷文的工作室,各種零件、設備堆得滿地都是,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但哪怕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他都能準確找到它的位置。有些科技作品做好后又被拆開,零件被反復使用,不斷創(chuàng)造價值,這也跟他的教學理念相連: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
每一塊木板、每一根銅絲、每一個塑料塊,經(jīng)過沈艷文的雙手之后,逐漸成為一個個不同的零件。他說:“每一個親手制作的零件都是有生命的,那種樂趣和成就感很難用其他東西代替?!边@是他最真實的感受,也是他這么多年在教學之余,仍然專注于科學制作的原因。
骨子里流淌著好奇基因
沈艷文最近在嘗試改進一個人工閃電裝置,它可以根據(jù)人聲或音樂節(jié)奏變化,釋放出不同形態(tài)的電火花。為了把這件作品做到極致,每個配件尺寸的制定、形狀的設計與拼接,即便是一個塑料管的切割,他都會花時間打磨,力求完美。
這段時間因為教學任務繁重,他不能經(jīng)常去工作室,但心里始終想著未完成的作品?!熬瓦B吃飯時,我都在腦子里演示接下來的步驟,思考如何制作才更精美?!?/p>

沈艷文制作的多媒體盒子。
沈艷文這種沉迷科技制作的狀態(tài),從小就有,小小的科技夢經(jīng)過時間的發(fā)酵,慢慢被滋養(yǎng)壯大。
收集、拆卸、組裝……沈艷文的童年整日與機器零件為伴。放學后,他的母親總能看到他伏在書桌前鼓弄東西,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平日無事時,他會偷偷從外面帶回一些廢舊物品,如收音機、廢舊電池等。這些物品大多是別人丟棄的已經(jīng)無法正常運作的電器,他卻視如珍寶,并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上小學的時候,他就用竹子裝載四五節(jié)電池,制作成簡易手電筒。兒時自由、自主的成長環(huán)境,讓他釋放了天性,開啟了他愿意為之奉獻一生的物理科學之門。
在去年全國創(chuàng)新實驗展示活動中,他的作品氣懸球運動綜合實驗儀受到同行的高度贊揚,這個作品可以利用光電傳感器和計算機來完成一些需要低阻力的物理實驗,比如“驗證動量守恒實驗”和“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等,精度非常高,且具有便攜、低成本、精度高、設計巧等優(yōu)點。他也因此獲得了“創(chuàng)新能手”稱號,并在去年12月提交了專利申請材料。

沈艷文在調(diào)試自制的機器人。
“可能我骨子里就流淌著好奇基因,天生愛動手,有處女座的強迫癥。”沈艷文說,也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影響了他人生道路上很多選擇,不管是大學選專業(yè)、參加社團,還是畢業(yè)以后選工作,都指向了一個初心:用一生來鉆研物理,探索真理,捍衛(wèi)科學精神。
學生們都叫他“愛迪沈”
最近,在學校的支持下,“愛迪沈工作室”成立了。沈艷文是負責人,吸引了幾十位熱愛科技制作的老師、同學加入。
“學生們總叫我‘愛迪沈’,這是一種褒獎,也是一種鞭策。”沈艷文說。他在簡介牌寫下這樣一句話:“熱愛就要付諸行動,一個蘋果引出了萬有引力,一個不經(jīng)意的嘗試可能改變未來的世界。要堅信科技改變生活,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
這間工作室就是他的一片天地,不僅承載了他的夢想,也讓科學精神在他的學生身上得到延續(xù)。
他的作品里,有用獨輪車改裝成的小型汽車;有幾個藍色塑料桶拼接成的“空氣炮”,通過快速擠壓空氣可以吹滅二三十米遠的蠟燭;有能撥通電話、聽音樂的自制手機;還有能自動運輸東西的機器人等。這些成果他都樂于與學生分享,所以開設了《機器人與自動化控制》這門課,還帶領學生參加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機器人大賽等,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只因為他小時候無人指路,都是憑感覺摸索,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很艱難。
“我是一名高三老師,主要任務還是教書育人,科學制作更像是一種愛好,一種內(nèi)心的追求?!鄙蚱G文認真地說,他認為愛好和教學并不沖突,這份愛好使他的課堂更生動有趣,他會在課間和學生交流物理知識,甚至是變幾個魔術。很多學生下課后都不愿離開,埋頭焊接機器元件。沈艷文說,他們低頭研究的樣子跟自己小時候一模一樣。

沈艷文用塑膠管搭建的玩具恐龍,插上數(shù)據(jù)卡能發(fā)出恐龍叫聲。
科學制作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沈艷文的很多發(fā)明靈感也來源于學生。為了及時傳達信息,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寫代碼,制作出了一個多媒體盒子,放在教室空調(diào)上方?!斑@個盒子對我們幫助很大,平時有同學家長來找或者要同學去取試卷,沈老師就會遠程傳送信息,我們從屏幕上就可以及時看到?!备呷?0班的學生盧思琦說,之前還有一個太陽能電話,方便他們聯(lián)系家長。學生家長馮海燕說:“沈老師寓教于樂,人也幽默風趣,經(jīng)常和學生搞一些小發(fā)明,讓我們很驚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把愛好做到極致就是專家?!鄙蚱G文常把這句話放在嘴邊,也作為激勵自己的人生語錄?,F(xiàn)在,他女兒和他一樣,也會拿些零件回家做實驗,這大概就是一種探索的天性,可能也是被他的專注與熱情所感染。
來源|佛山日報
文圖|見習記者盧麗華
編輯|何欣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