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一葉葉扁舟聆聽著三江匯流處的歲月流動。西江、北江、綏江奔流不息,賦予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名字。
這里是佛山市三水區(qū),避開重重“圍捕”來到這里的河鮮,經過三江水的滋養(yǎng),肉質變得格外鮮嫩。那最原始、最質樸的鮮甜,成了一代代佛山人難以忘懷的味覺記憶。
勤勞聰慧的佛山人不負大自然的恩澤,將其烹制成美味的盛宴。
三江交匯,孕育出豐饒的河鮮,也承載著這座山水美城的光榮與夢想。
江邊和兩岸,正好是這座小城的兩種生活。這一頭,疍家人為食客們打撈美味,以漁船為家,隨風聲入夢;另一頭,依水而建的高樓拔地而起,見證了小城的發(fā)展。
或許,這群疍民最終將上岸,但那最能勾起味蕾歡愉的美味,以及最能喚起情懷的回憶,將永遠流傳。
如今,三水河鮮這張美食文化名片,吸引了各路食客紛至沓來。嘉魚、河蝦、黃沙蜆……這片水域的獨特食材,經過簡單烹飪后,香氣飄向江中,飄往遠方。
三水河鮮遠近聞名,吸引了眾多食客前來尋味。/佛山日報資料圖片
味之初始 疍民遇上河鮮
盛夏時節(jié),站在油金大橋往下望,總能看到北江舟影點點,它們或??吭诮叄蛟谒娌遏~撈蜆……一葉扁舟,一對槳影,入景隨風,望江畔漁火。三江匯流處,疍家人仍過著最原始的水上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疍家人在這里出現并非偶然。三江匯流塑造了獨特的三水風味,密集的水網為三水帶來了豐富的河鮮食材。同時,北江及其支流西南涌、蘆苞涌、左岸涌等都是波平浪靜的小河灣,最適合疍民安家。當疍民遇上豐饒的河鮮,柴火一點,便能燒出最天然的美味。
每天天剛亮,疍家人便出江捕魚,在漂泊的歲月中,他們練就了一身捕撈本領。今年53歲的陳伯,已在這片水域生活了30多年。同往常一樣,他來到江中,將漁網奮力一撒,隨后開始等待未知的收獲。過了一會,他開始收網,使勁一拉,漁網便應聲落在漁船上,整個動作一氣呵成。河蝦、鱸魚、黃沙蜆……“今天收獲還不錯?!笨粗鴿O網里的河鮮,陳伯滿心歡喜。
漁船靠岸,疍家人便挑著一筐筐魚到岸邊交易。當兩岸華燈初上,他們一天的忙碌也就暫告一段落。
忙了一天,晚飯是他們難得的休閑時刻,經過簡單的烹調,魚肉被盛在一口大盆里,配以濃郁鮮香、色澤誘人的魚湯,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一直在江上漂泊,讓疍家人對每種河鮮都十分熟悉,也懂得如何將它們烹制得最為美味。由于環(huán)境的限制,他們的菜式往往比較簡單,烹調灶具和調料也很普通。做魚、蝦時,他們只用油和鹽烹調,即使用佐料,也只有姜、蔥、蒜、辣椒等最簡單的搭配。但恰恰是這種簡單,才襯托出了河鮮的原汁原味,形成淳樸不花哨的獨特風味。
飯后,云靜如織、微風陣陣,在歡聲笑語間,他們告別今天,開始新的期盼。令疍家人難以舍棄的,是水上人家濃濃的原始風味。他們習慣了漂泊、吃慣了河鮮,并心甘情愿在這種風味里沉醉。一張網,打撈起美味河鮮的同時,也將水上人家的希望和情懷一起打撈。
如今,年輕的疍家后代大都開始上岸打工,老一代疍民的背影正漸漸消失,也帶走了一段段關于水上人家的記憶。對于他們而言,水上的堅守只是一種寄托。對著熟悉的北江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小船,他們只是希望在結束了一天的奔忙后,船頭的泥爐上,仍舊有裊裊炊煙,在浩渺的江面上緩緩升騰。
味之體驗 簡單而又鮮美
吃遍河鮮,最憶三水。這片水域孕育出來的河鮮,的確經得起這樣的美譽。肉質細嫩的石縫蝦、肥嫩清甜的黃沙蜆、鮮味十足的河魚……無論哪一種,都能讓食客們豎起大拇指。
三水人對河鮮的喜愛,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從古至今,一代代三水人,在河鮮的哺育下長大。對于他們來說,河鮮似乎成了家常便飯。而他們,亦深諳河鮮的處理技法,圍繞一個“鮮”字,便能烹制出多款招牌菜式。
遠在千里之外的食客,正是被這種樸實的烹飪手法和豐富的食材所吸引,紛紛慕名前往品嘗。
由于三江水的滋養(yǎng),這里的河魚都有著別樣的鮮甜。而烹調河魚,三水人最有心得,清蒸,永遠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因此來到這里,就不得不品嘗原汁原味的蒸魚。
從北江、西江打撈起的和順魚、嘉魚、鱸魚等,肉質細嫩、肥而不膩、鮮味十足,食法多為清蒸,其鮮美,絕非池塘飼養(yǎng)魚所能媲美。
清蒸嘉魚,肉質細嫩、鮮甜。/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 攝
手起刀落間,廚師將魚開膛、破肚、刮鱗、洗凈,一條新鮮的河魚,加上姜蔥絲,或者佐以一點醬油,就可上籠蒸。大概10分鐘左右,魚便能出鍋。此時,魚肉本來的鮮甜隨著蒸氣飄出,雖然調料很少,但自有一番風味,充滿了一股清爽的氣息,令人迫不及待想要品嘗。夾起一口,魚肉入口即化,略帶清香,沒有半點腥味。嘗一口魚肉,品一口魚湯,便齒頰留香。
除了各種魚類,河蝦也是三水河鮮的“活招牌”。在這里,石縫蝦生長在水流湍急的石縫中,肉質結實,雖然沒有大蝦肥美,但其獨特的口感卻是大蝦所不能及的。而三水河蝦最普遍的做法,便是白灼。
對于三水人來說,這看似簡單的烹制手法,其實是最樸實純正的。白灼后的河蝦蝦肉嫩如玉脂,一口咬下去,肉質爽口彈牙,食用時可蘸上醬油,其咸鮮能夠帶出河蝦的清甜,味道實在是妙不可言。
三水北江河蝦。/佛山日報資料圖片
幾年前,珠江流域每年禁漁2個月,其間很多漁民只能靠挖蜆為生。于是,黃沙蜆開始更多地出現在三水人的餐桌上。用紫蘇、生姜等調味料炒出來的蜆,味甘略帶甜,不負這水質的滋養(yǎng)。
多年以后,或許江邊依然泊船,卻不見了水上人家。人們會記得,疍家人帶來的鮮美河鮮;更不會忘記,這美味背后,是不少疍家人世世代代的堅守。
策劃丨佛山日報記者范銀燕
采寫丨佛山日報記者鄭佳樂
編輯丨俞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