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城市文化
進入新時期,城市文化已經成為城市競爭力的另一個重要視角。城市是承載人類活動的空間,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文化。一座城市有沒有文化,有哪種文化,既與城市的歷史遺跡、人文名勝與城市建筑等外在的“硬件”相關,更取決于城市氣質、城市形象與城市精神等“軟件”因素。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本期參考將以此為切入,圍繞城市文化主題,探討城市文化塑造等話題,期望能為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有所裨益。
城市文化傳播的“沉浸”革命
城市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感官系統(tǒng),每一個人都身處其中。沉浸成為人與城市、人與文化、文化與城市共存的主要形態(tài)。在這個沉浸狀態(tài)中,人、文化與城市三者的邊界在逐步消弭,人成為文化與城市的感知主體,而文化成為連接人與城市的主要紐帶,城市則是承載人與文化的容器。既然沉浸成為當代城市與文化的主要存在方式,當我們看待城市、文化與傳播的關系時不可能忽視這一重要特征,而其中的關鍵是如何理解“沉浸”?!俺两卑瑑蓚€方面——體驗與場景。
體驗主要指我們在與客觀事物接觸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感受與認知。好的體驗能夠帶來愉悅,惡劣的服務會帶來差體驗感,并在向別人訴說時會強化這種體驗。在互聯網經濟發(fā)達的今天,用戶的體驗對于一個商業(yè)機構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績效表現至關重要。
體驗在人與城市、文化之間的關系中也同樣成立。
通過體驗,人們可以感知城市與文化的存在;通過體驗,人們去觸摸城市發(fā)展與文化迭代的脈搏。南京夫子廟中的科舉博物館通過設置九曲回轉的書簡長廊,讓參觀的公眾在刻意設計的長廊中感受科舉的漫長歷史與每一個參與個體的艱辛,參觀者也因此對中國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印象深刻,對南京夫子廟乃至南京作為“東南文都”的心理認知會更加強烈,這就是典型的通過用戶體驗設計增強城市文化傳播效果的案例。
要做到真正的沉浸,除了關注體驗這個環(huán)節(jié)外,還需要注意場景。通俗地講,場景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和地點做了什么。場景不但可以量化管理人的體驗,更可以激發(fā)、引導、增強人的體驗感。如今遍布各個城市的超級購物中心,通過巨大的體量營造了一個無所不備的巨型消費場景,人們在這個場景中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即時性服務和產品。這種巨大的、封閉的物理空間在給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無處不在的消費場景之外,更激發(fā)了人的消費欲望、提升了人的消費體驗。在這個巨大的消費場景中人的體驗感會被無限拉伸,對于時空的敏感度會被降低,很多人可以在其中消磨一天而渾然不覺。
如果把這種超級購物中心放大,我們會發(fā)現整個城市也變成了一個更為巨大的場景。在城市這個巨大的場景中,文化可以是一個個具體的體驗點,也可以是由點到面的體驗流程,更可以成為囊括消費、教育、出版等多種業(yè)態(tài)的綜合體驗場。在城市的場景中,文化的傳播呈現出全域、全要素、全維度的特征,文化的體驗可以出現在城市的任何一個空間點上,比如城市商圈、綠道及交通工具上,也可以成為任何一個與城市相關的刷屏事件。
城市文化的沉浸式場景必然給人們帶來全場景、全體驗與全感官的沖擊,人們浸潤在城市文化中,身處城市的地理空間內,行為更加追求體驗價值感,同時與城市這個場景的結合程度日趨緊密。
他山之石
天府文化 滋養(yǎng)下的成都城市文化
相較于國內其他城市,成都的城市文化是一種人文浸潤式的文化。在這里有物質文化形態(tài),歷史與現代,新城與老城;也有虛擬文化形態(tài),成都人的安逸與開拓,詩意與享受,成都不僅完整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基因,也在無意間契合了當下互聯網時代體驗至上的發(fā)展趨勢。
城市文化的傳播并不是無為而治,而是需要頂層設計與來自上層的強力推動,把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與階層中的文化碎片整合起來,把分布在歷史長河與現代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抽象出來,從而形成有關城市的文化主脈。成都提出了“天府文化”作為對成都城市文化的引領性概念,即把天府文化的塑造和傳播視為城市戰(zhàn)略的重要部分,通過文化的親和力與滲透力來關聯城市內外的人群,通過文化的連結性實現對城市各要素的整合,以文化傳播城市,以文化承載城市,以文化滋養(yǎng)城市。
成都的城市文化并沒有浮在表面,而是浸入到了城市的每個角落與每個人身上,對于成都城市文化的解讀也絕不僅僅限于川戲、川菜等。比如鄉(xiāng)村基于自身資源稟賦所進行的文創(chuàng)產業(yè)賦能,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在城鄉(xiāng)融合與文化傳播之間取得最大公約數;城市綠道與文化長廊的共生共融也使得我們明白文化其實可以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社區(qū)咖啡館的公益運營也探索出了一條社區(qū)服務與文創(chuàng)融合的雙贏道路。(劉祥 節(jié)選自《國際品牌觀察》2020年1月刊《城市文化傳播的“沉浸”革命》一文,有刪改)
書店能體現城市的氣質與格調,也能彰顯城市的性格。書店不僅僅是一個賣書的地方,也不僅僅是一個建筑物,書店如人,它本身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它有血有肉,有脾氣,有氣質,有格調。我們在城市研究當中發(fā)現一個現象,中國的許多城市往往都是“千城一面”,而國外“有個性”的城市卻不在少數,其城市個性與風格的形成往往跟書店有一定聯系。于是我們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有什么樣的書店就有什么樣的城市。
書店可以成為這座城市給你留下記憶的元素之一。透過書店能看出這座城市對文化尊重的程度或是態(tài)度。當你到了東京神保町,出了地鐵口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書店時,一定還會感覺到東京是一座有氣質、有格調、有風度的城市。當你走進一家又一家書店,即使一本書都沒有買,當你發(fā)現有一家書店從明治時期就在這兒,一直開到今天,你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化態(tài)度與文化立場。
書店是城市形象的組成部分之一。如果一座城市書店不成形,那說明這個城市的形象支離破碎,或者有缺陷。從城市形象的角度來看,書店既是精神高地,同時也是民生工程,因為城市的形象跟城市的民生是密切相關的。當城市的書店跟城市口號、城市精神、城市色彩、城市氛圍一并成為城市的形象代表,其將成為城市的文化標桿,將承載著人們對一個城市的文化想象。
書店在城市中的具體作用表現在七個方面:其一,書店是城市多重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座城市不僅需要高樓大廈,還需要文化,而書香彌漫的書店就是這種文化功能的體現。其二,書店是一個城市最溫暖的地標。城市書店容納了這個城市所有的文化精髓,彰顯著城市的文化思想、文明價值、傳播水平的先進性與魅力度。其三,書店是一個城市的“公共客廳”。書店能為城市做很多在其他地方即使花錢都做不到的東西。其四,書店是城市形象的傳播載體。圖書是一種重要的傳媒媒介,而作為裝載圖書的書店,也應該是一種強大的傳播媒介,以凸顯出它的傳播力量和價值,這也是未來書店一個值得挖掘的潛力。其五,書店是城市變遷與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其六,書店能使城市的聲音視覺化。書店能使城市的空間在高樓大廈中間具有節(jié)奏感,通過擴大時間的密度,為城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緊張的工作,帶來一種舒緩感。其七,書店的存在能使城市的居民感受到一種日常生活的質感,能使城市的居民理解“悠閑時光的價值”,并使城市的居民更懂得“享受的過程”。(丁俊杰 來源:“丁俊杰看城市”微信公眾號,有刪改)
近年來,以文化為核心的城市文化綜合體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并呈一發(fā)不可收拾之勢。這種文化綜合體是以文化為核心要素,通過文化體驗、文化休閑、文化商業(yè)等多樣化的商業(yè)形態(tài),與行政辦公、綜合商業(yè)、其它服務業(yè)、總部基地、居住等互補的泛文化產業(yè)高度融合體。那么,城市創(chuàng)意文化綜合體會是中國城市的下一道甜點嗎?
一種觀點認為,這種文化綜合體是房地產企業(yè)的市場營銷策略。這種綜合體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資源與土地基礎,以文化體驗、文化消費、文化旅游為導向而進行的土地綜合開發(fā),是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文化產業(yè)聚集區(qū)。比如昆明的金地星月項目、青島的“青島城市傳媒廣場”以及濟寧市文化中心等都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文化地標。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持久、最動人的魅力。城市的形象、氣質、性格都要依賴文化的涵養(yǎng),而城市的發(fā)展更加離不開文化的支撐。若能夠通過高度生活化的文化綜合體,展示當地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亦不乏是一個兩全其美的雙贏之道。
相對于傳統(tǒng)公共文化設施來說,這種新興的城市文化綜合體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一是體驗的多樣化,給公眾帶來了輕松感和主動權,讓體驗過程更加順應公眾的心態(tài)。二是內容的豐富性,除了文化元素外,還有更多的生活所需,各種商業(yè)需求都能在這里得到滿足。三是參與的便利性,在一個綜合體內,隨便走幾步就可以找到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消費渠道。四是業(yè)態(tài)的時尚性,其既脫胎于傳統(tǒng)文化又迎合年輕人時尚需求。五是強烈的歸屬感,城市文化綜合體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城市的文化基因,可以消費、交往、獨處。
所以,面對當前城市文化綜合體的建設浪潮,公共文化機構切莫認為這是純粹的商業(yè)行為而敬而遠之或冷眼旁觀,相反,更應該走出傳統(tǒng)文化設施的象牙塔,積極擁抱這一新生事物,讓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走到老百姓身邊。(任聿新 來源:“公共文旅在線”微信公眾號,有刪改)
《城市文化》的作者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年)是美國著名城市規(guī)劃理論家、歷史學家。其極力主張科技社會同個人發(fā)展及地區(qū)文化上的企望協(xié)調一致?!冻鞘形幕芬粫l(fā)表于1938年,一經出版就獲得了整個評論界的贊譽,公眾將它評價為是關于城市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最優(yōu)秀的文獻。這本書既是一部城市史,也是關于城市和城市社會學的理論。
從層層的史料中抽離出來,該書表達了一個核心觀點,即當城市的規(guī)劃者和建筑師無視其周圍環(huán)境,建筑甚至城市會陷入無“生命感”的狀態(tài)。這種生命感并不是人口稀少帶來的,也不是指城市缺乏經濟活力而垂垂老矣,沒有活力的狀態(tài)。而是指城市規(guī)劃和城市發(fā)展罔顧對生命的需求,而僅僅以某種主義(經濟主義、形式主義等)至上。無論是建筑還是其他公共形式,都喪失了與普遍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當建筑物普遍脫離了人類需求的標準,從而變得便宜、小氣、促狹的時候,好的建筑物(或其他公共形式)都變成了一件只是與尺寸和造價相關的事物。
文化雖然不能拯救一切城市問題,甚至解決不了太多問題,但文化又如空氣與陽光,是處于城市或者任何空間中的人都不能缺少的東西。城市的產生基于對人類生命需求的滿足,當城市漸漸忽視生命的需求,用其他東西壓制生命時,城市不再會為了新的需要和需求而自我調整,漸漸擴大了違反人性和麻木不仁的缺陷。
對于文化的渴求可以視為生命的一種需要,此處的生命甚至不僅僅限于人類,同樣適應于那些呆板的、但是有著“歷史標簽”的建筑。石和磚的本質表現使它們可以公然與時間對抗,并最終使它們能夠對抗生命:建筑外殼由于其一直存在的事實看上去保證了連續(xù)性,不受外在事件轉變的影響。然而事實是,外在形式只能夠遵從內在生命,它是生命的表達。隨著代際轉換,一切有生命力的欲望和想法都必須不斷地更新,重新思考,重新評價,重新建造。建筑的“生命”同樣需要更新和激活。(徐春曉 來源:“言之有范”微信公眾號,有刪改)
來源|佛山日報
文字整理|林潤棟
制圖|楊曉旋
編輯|何欣鴻